《春望》
杜甫
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。
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。
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。
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。
内容赏析
-
首联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,写国都沦陷,城池残破,只有山河依旧,春天的长安城草木丛生,描绘出一幅荒凉破败的景象,突出了战乱对国家和城市的严重破坏。
-
颔联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借花、鸟来抒发自己的感伤之情,以乐景写哀情,感伤时事,怨恨离别,花也为之落泪,鸟也为之惊心,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悲痛之感。
-
颈联“烽火连三月,家书抵万金”,写出了战火持续不断,与家人音信隔绝,一封家书显得无比珍贵,真切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和担忧。
-
尾联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,通过描写自己因忧愁而频频搔首,使得白发越来越短,稀疏得几乎插不住簪子,生动地展现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忧国忧民的形象。
艺术特色
-
情景交融:全诗将眼前的景与心中的情紧密结合,景中含情,情中有景,如“感时花溅泪,恨别鸟惊心”,以景的凄凉衬托情的悲切。
-
炼字精妙:如“破”“深”等字,有力地表现出国家的破败和城池的荒芜;“溅”“惊”则将诗人的情感赋予花、鸟,使诗句更具感染力。
-
结构严谨:四联层次分明,首联写国破城荒的景象,颔联抒发感时恨别的情怀,颈联承上进一步写战乱中的家书难通,尾联则以诗人自身形象收束,层层递进,环环相扣。
思想情感
-
忧国之情:诗人通过描写长安城的破败,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和对山河破碎的痛心疾首。
-
思乡之愁:在战乱中与家人分离,诗人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在“家书抵万金”中体现得淋漓尽致,同时也包含着对家人安危的牵挂。
-
自伤之感:尾联对自身形象的描写,不仅表现了诗人因忧国忧民、思念亲人而愁苦不堪的状态,也流露出对自己命运的无奈和感伤。
创作背景
社会背景
-
安史之乱爆发:唐玄宗天宝十四年(755年),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,这场战乱持续多年,使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,百姓流离失所,国家陷入动荡不安的局面。
-
长安沦陷:至德元年(756年)八月,杜甫将家小安置在鄜州羌村后,只身前往灵武投奔唐肃宗,途中被叛军俘获,押至沦陷后的长安。在长安,杜甫亲眼目睹了叛军的烧杀抢掠以及城市的破败荒芜,山河破碎的景象令他痛心疾首。
个人经历
-
被困长安:杜甫被困长安期间,与家人音信隔绝,不知亲人安危,自身也处于困境之中。但他心怀天下,时刻关注着国家的命运和百姓的疾苦,内心充满了忧虑和悲痛,这种个人的遭遇和心境为他创作《春望》提供了直接的情感素材。
-
理想与现实的冲突:杜甫一生胸怀大志,渴望能够为国家效力,实现“致君尧舜上,再使风俗淳”的理想。然而,安史之乱的爆发使他的理想破灭,国家的动荡和个人的遭遇形成了巨大的反差,促使他通过诗歌来抒发内心的情感,表达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切。
创作背景对作者的影响
社会背景
-
加深忧国之痛:安史之乱致使社会动荡、国家衰败,叛军的烧杀抢掠让杜甫目睹“国破山河在,城春草木深”的凄凉景象,国家从繁荣走向衰落的巨大落差,使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痛心更为强烈。
-
强化对和平的渴望:“烽火连三月”反映出战争的旷日持久,百姓生活苦不堪言。长期的战乱让杜甫深知和平的可贵,更加强化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渴望以及对战争的厌恶。
个人背景
-
增添思乡念亲之愁:杜甫被困长安,与家人分离且音信不通,在这种状态下,“家书抵万金”就极为真切地表达出他对亲人的无尽牵挂与思念,个人的孤独无助使这种情感更加深沉。
-
引发身世之叹:杜甫本胸怀壮志,却因战乱被困,理想无法实现。“白头搔更短,浑欲不胜簪”体现了他在困境中的愁苦与无奈,战乱不仅让国家陷入危机,也使个人命运坎坷,从而引发了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和叹息。
小说推荐:《少女的野犬》《从行星总督开始》【耐看小说网】《直播写纯爱文的我在虫族封神》《洞中避难所》《炼道升仙》《地主家没有余粮啦》《魔道祖师》《犯罪专家在恋综杀疯了》《好感度拉满后我成了黑月光》
星月书吧【51xingyue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岁月诗痕:那些触动心灵的歌赋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