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花魁称后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星月书吧51xingyue.com
说完这句话,李恪蹑手蹑脚的起身穿衣,然后转身离去,再也不敢回头望向床榻上的莫迟。他怕自己再多看她一眼,就会舍不得离开。事实上,也只有莫迟昏睡的时候,他才能下定决心离开,哪怕这种不告而别太过残忍,他也只能选择这种方式。
李恪却不知道,自己关上房门的一瞬,莫迟蓦地睁开眼睛,泪盈于睫——对于分离依依不舍的,其实又哪里只有李恪一个人而已呢?
七十二得赏识琼台授业
更新时间2013-7-723:45:00字数:3094
其实,作为如今吴王府名正言顺的主母,李恪打点行装准备离开又怎么可能彻底瞒过莫迟?李恪心里非常清楚这点,两人之所以谁也不说破,无非是保持着这种不言自明的默契,减少一丝离愁别绪罢了。
如此送走了李恪,莫迟心头顿觉失落。她虽然下定决心留下,在长安与杨妃周旋,同时获取更多情报,结合自己所知的史实来帮助李恪,但心情仍然前所未有的低沉与惆怅。
最先打断莫迟这股惆怅心情的,竟然是第一次主动拜见她的杨伯。见到杨伯一脸有话要说的样子,莫迟遣散在场的丫鬟婢仆,又让瑶华守在门口,这才道:“杨伯今日前来,不知有何要事?“
“王妃殿下。”杨伯只犹豫了一瞬,就跪倒在地。“老奴今天,是来请罪的。”
“杨伯快快请起。”莫迟本来还在思索杨伯的来意,却没想到这个忠耿的杨伯竟然直接跪倒请罪,急忙伸手亲自搀起他来,“莫迟不敢当的。”
杨伯坚持道:“且不说王妃殿下如今身份尊贵,非同往日,就是王妃殿下为王爷的一片丹心,也值得老奴一拜,何况老奴今日前来,原本就是要来请罪的。”说着,到底是拜了一拜,才在莫迟的搀扶下起身。
“杨伯说哪里话。”杨伯对自己的态度转变的如此之大,莫迟一时也有些难以适应。
杨伯脸现内疚之色道:“王妃殿下不必吃惊。不瞒王妃殿下,其实老奴那日之所以决定说出公主的计策,虽然也是有些不忍,但主要还是为了王爷子嗣考虑。王爷是个痴情之人,说不准会做出什么事来。”
“杨伯以王爷为优先考量是自然的,本就该如此。”莫迟暗暗苦笑。这杨伯倒真是坦率,要知道,到了此时,这想法他本来没有必要说出来,没的说出来叫自己记恨,可他偏偏说了。如此性情,反倒叫莫迟有些欣赏了。
“多谢王妃宽宏大量。”杨伯又是一抱拳。“当初老奴看王妃殿下,只以为殿下是看重了王爷皇亲贵胄的身份,又生出了不该生的野心,所以才冒失威逼……唉,老奴真是糊涂。”
“这事我之前已经说了,就当作我们之间的秘密就是了。”听到杨伯又提起这事,莫迟更是早不放在心上,莫迟遵守诺言,这件事确实从没对李恪讲起。李恪虽然从杨伯口中听到风声,也没想到当时莫迟被杨伯逼到了生死一线,险些送命。“杨伯今日若是为了这两件事,尽可放心,我知道杨伯也是为了王爷着想,不会介意的。”
杨伯摇了摇头:“老奴真正要请罪的,乃是老眼昏花,识人不清之过。王妃殿下聪慧过人,行事之间或有所隐瞒,所思所想却全以王爷优先,从无贰心,老奴昔日以小人之心揣度王妃,实在大大该死。如今,王妃殿下为了王爷留在长安,老奴虽然蠢钝,也愿意协助王妃殿下行事。”
说到这里,他又顿了顿,才续道。“这虽是王爷的吩咐,却也是老奴此时的心思。”
从李恪在莫迟陪伴下迅速振作开始,杨伯便已经彻底对莫迟转变了看法。李恪当时因母亲的所作所为伤了心,若非身旁有莫迟在,他是决不可能就这样迅速振作的。之后莫迟装病,将计就计不惜离开李恪的行为更是打动了杨伯。须知安州都督府中,还有李恪的众多美貌姬妾,任何一个女子,怕是都不会愿意在这种情况下主动放自己的丈夫离开身边。她这么做,冒得最大风险,其实是失宠。而失宠对于女人来说意味着什么,再没有比曾身为隋宫侍卫的杨伯更清楚的了。
看来,还是自己的妻子说得对,这个聪明傲气的花魁,怕是真的对王爷一片痴心。一想到自己差点害了这么个女人,杨伯就觉得后怕不已,哪里还顾得上计较为她效力的事情呢!
杨伯最后这宣誓效忠的一段话,远比起之前那些谢罪听得莫迟心中惊喜无比:“杨伯此话当真?莫迟感激不尽。”
杨伯此时对莫迟印象极好,看到她心无芥蒂的接受了自己的效忠,眉宇间也放松下来,把自己的来历捡了一些讲给莫迟听。
原来杨伯本名杨怀安,乃是前隋皇宫中专门负责保护公主杨晏筠的一名侍卫,后来隋炀帝被宇文化及所杀,隋宫中人陷入动荡,杨伯凭着一身超卓武艺,和一队手下保护着杨晏筠和公主的贴身宫女玉书一路辗转,前去投奔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。杨晏筠早已痴恋李世民多年,到了国破家亡之时也痴心不改,最终竟以公主之尊嫁入李家为妾。后来李世民一步步成为天下之主,杨晏筠也就成了今日的杨淑妃,玉书成了李恪的乳母杨夫人,也就是杨伯的妻子,杨乘的母亲。而杨伯的那些还活着的手下,在他的安排下成了一支秘密的力量,暗中保护着杨晏筠和李恪、李愔母子。
杨晏筠毕竟是杨伯一直效忠的公主,所以杨晏筠痴恋李世民这段往事他自然有些语焉不详。但是莫迟却也听明白了大概,心中隐约对杨晏筠设计自己、逼迫儿子的理由又多了几分把握。
莫迟正打算再问问杨伯关于那支秘密力量的事情,却听门外的瑶华急匆匆跑来禀道:“小姐,宫里来人,要接你进宫呢!”
杨伯听了,眼皮一跳,不由得担心的望向莫迟。莫迟却朝他安慰的笑了笑,吩咐道:“你帮我收拾下,准备入宫。”
宫中来的宦官驾着华贵的马车早已等在吴王府外,看到莫迟出来,自有小内侍跳下车沿跪倒在地,以脊背为凳供莫迟踏脚。莫迟脸色苍白,脚步虚软的由瑶华搀扶着,踩着这小内侍坐进马车,瑶华自然不敢也这样上车,身手灵活的自己跳上马车,坐在莫迟身边,紧张得大气都不敢出。
她虽然聪明机灵,但毕竟年纪还小,跟着莫迟第一次入宫,紧张也在所难免。莫迟看着她绷紧的小脸,微微一笑,拉住了她的小手。
因为莫迟身体抱恙,这次在宫门前下了马车,还有软榻将她一直抬着进宫,直抬到一座宫殿门外,瑶华自然不能跟着一同进殿,被宫人引到偏殿等候。
看了这宫殿,莫迟顿觉心里踏实了几分,这并不是杨妃的居所,可见要自己入宫的,也并不是杨妃,而是……
“莫迟丫头,身子好些了没?”坐在上首的李世民笑容慈祥,语气温和,和他之前伪称穆老爷时对莫迟的态度相差无几。
“多谢父亲惦记,儿臣已经好多了。”莫迟行了礼,微笑着点了点头。
在这里看到李世民固然不应该意外,但是他这样略有些神秘的把自己接到宫里,还是叫莫迟有些疑惑。她虽然面色平静如常,心里却早已转了无数念头。李世民这个态度,似乎是某种暗示。
“侄女瞒得老夫好苦。”果然,李世民哈哈笑道。“原来侄女的身份,乃是萧卿的族人,难怪如此有见地,不知是否是萧卿在家中议论,你听了以后才学给老夫听的?”
“闺阁女子,在外不敢擅言家世,对伯伯有所隐瞒,望请恕罪。”莫迟打蛇随棍上,也改了称呼。“不过这见地,却是侄女拙见,和家中长辈并无关系。侄女只听长辈常常把忠君爱国挂在嘴上,其他的话,倒是从没听长辈提过。”
李世民听了莫迟的回答,微微一笑,并不肯露出半分满意的神色来。他这问题看似只是玩笑,但其实暗含着陷阱。倘若莫迟自以为谦虚,或者是有相让之意,将自己那些见地都说成是萧瑀的看法,那不管她的话是真是假,李世民都会觉得难以安心。有这样的想法,不禀报给皇帝,反而自己在家对着家中妻儿谈论——到那时候,想要给萧瑀按一个在家妄议国事的罪责,也只是在御史一道奏折罢了。
但莫迟不知是无意还是有意,答得天衣无缝,叫人寻不出半分错处。
“侄女果然聪慧过人。”李世民从手边几案上拿起一张纸,正是那日莫迟写下的三点见解。“老夫看侄女既然深受家中忠君体国之情熏陶,报国之心拳拳,那这见解,怕也不止这三条而已吧?”
“还未想得细密,不敢擅言。”莫迟愈发摸不清李世民今天特地找自己入宫的目的,小心翼翼的答道。
李世民却摇了摇头:“老夫觉得侄女太过谦虚谨慎了。以侄女之才,不输先时班昭文姬,谢道韫也无非是文字小才,侄女有治国之见,乃是大才。既有大才,朕哪有不用之理!”
说到最后,李世民重又端出皇帝的架势,自称也变成了朕。“莫迟丫头,你既然这么聪明,可能猜到朕要你做些什么呢?”
“儿媳愚钝。”
“你就不要谦虚啦!”李世民笑道:“你若是愚钝,朕那些儿子就蠢得无可救药了。朕今日叫你入宫,就是想叫你代朕教导在宫中还未之蕃的那些皇子们。”
说着,李世民看向莫迟的眼神显得意味深长。“朕欲用你为皇子之师,你看如何啊?”
七十三难比前人趿珠履
更新时间2013-7-823:49:08字数:3589
莫迟一贯冷静淡然,但这次也不免露出了惊愕的表情:“父亲?这、这万万不可!”
“喔?有何不可啊?”看到莫迟第一次露出一丝慌张,李世民的笑意反而更深。显然,对于能让平素淡定的莫迟露出这种表情,李世民的心里有一丝小小的得意。
“儿媳年幼无知,哪里能够教导弟弟们?”莫迟平静了一下心情,推辞道。“且如此一来,难免为父亲招来大臣非议,实在非我所愿。”
“朕叫你来宫中教导皇子,自然是你有这能力。”听了莫迟这话,李世民略收敛了笑意,而是认真道:“莫迟,朕来问你,你如今的身体如何?可有按时服药?”
“劳父亲挂心了,如今虽然有些虚弱,却已经不大要紧了。”莫迟答道。“叶太医嘱咐儿媳多多休息,说是情绪紧张过劳所致,要好好服药调养。”
对莫迟的回答,李世民毫不意外的点了点头。“果然如此,恪儿当真瞒住了你。”最后这几个字,声音却是极低,近乎自言自语了。
“嗯?父亲这是从何说起……”莫迟故作疑惑道。李世民却不再说下去,而是淡淡吩咐宫人道:“去将皇儿们叫来。”须臾,李贞、李治、李慎、李福、李明五位皇子在宫人引导下来到殿中,向李世民行礼。在这五人中,李贞最大,十二岁,李治十一岁,李慎十岁,那日婚礼时,这三个孩子都曾亲来参加,而李福和李明则是同为四岁,因年纪幼小,没有出宫参加李恪与莫迟的婚礼,莫迟这是第一次见到。
“来,皇儿们,快来行礼。”
其实五个男孩早就看到了站在一旁的莫迟,李福和李明也就罢了,李贞、李治和李慎都是见过莫迟的,看到她在场,不免有些意外,但是皇帝父亲发话,几个孩子也就老老实实的一齐朝着莫迟见礼。“见过三嫂。”“错了,错了。”李世民摆手道:“朕今日叫你们来见莫迟,是叫你们拜师来的!快快行拜师礼。”“拜师?”李贞表情古怪的看向莫迟。他对这个三嫂的印象其实很深,婚礼上这个漂亮得惊人的女子,在面对大家的戏弄时含羞带怯强作镇静的样子,实在是情窦初开的男孩子心中不能忘怀的美好记忆。他不否认自己很憧憬将来能拥有这么一个美丽的妻子,但她又有什么资格做自己的老师呢?而李治作为中宫嫡子,则比李贞的情报灵通得多。莫迟那日在殿中畅谈国策引得他舅舅长孙无忌强闯两仪殿的事情,虽然在李世民和长孙无忌的双重威力下并未传扬开,可他是知道的。听说那日,李恪带莫迟离开之后,李世民就和长孙无忌讨论了莫迟留下的政见。就连长孙无忌,也对莫迟提出的三点国策没有二话,可见李世民希望儿子们拜师的事情,倒也不是事出无因。李慎则没有两个哥哥这么多想法,老老实实的向莫迟行礼。一旁年纪幼小的李福和李明见了哥哥的做法,立刻有样学样,拜了下去。李治迟疑了一下,也弯下了腰。这种情形下,李贞虽然不情不愿,也不好再坚持。莫迟看着五人对自己行礼,无可奈何的看向李世民,希望他能出言解围,谁知李世民反倒哈哈笑道:“儿媳还不快快收下这五个弟子,莫不是朕的儿子,还不配做你的学生不成?”“父亲说哪里话,诸位弟弟快快请起。”莫迟苦笑着将五人虚扶起来,暗叹自己这次算是骑虎难下,想拒绝也不行了。“反正恪儿已经回封地去了,你身体不好,不能同行,不如就住在宫里。”李世民见到莫迟已经无法拒绝,这才道:“朕叫人为你准备了宫殿,就在这仪秋宫后的凝云阁,仪秋宫是朕这些皇儿日常学习之所,正好方便你教导他们。”
“多谢父亲,莫迟必定尽心竭力,不叫父亲失望。”见事已至此,莫迟也只好跪倒谢恩,心中的疑惑却并没因此减少。李世民故意安排自己教导诸位皇子,又将自己留在凝云阁,这其中似乎有些深意。只是刚刚他轻描淡写的的带过,不肯说明就是了。李世民安排好了莫迟的事情,心头这才松了口气。他本想对莫迟说出他的真正目的,却还是在最后关头把话咽了回去。李恪既然有心隐瞒此事,想必自有他的考量,自己又何必胡乱多嘴呢?其实,李世民之所以如此安排,全是因为担心莫迟的安危。早在他听说吴王妃突然病倒的时候,他就已经隐约有了猜测,做出了一些安排。等到叶芝去吴王府为莫迟诊断归来,确定她是中了毒之后,李世民就更能确定他的猜测。他毕竟是个皇帝,只要他想知道,宫中的大小事情,对他来说并没有真正的秘密。所以,杨晏筠对莫迟的计划,也不可避免的被李世民知悉。对于杨晏筠的恶毒计划,李世民的心情也非常的复杂。他知道杨晏筠对莫迟的敌视,完全源自两仪殿中莫迟陈述政见的事情。多年夫妻,就如同杨晏筠对李世民的许多想法非常了解一样,李世民又何尝不明白她的心思?杨晏筠多次明示暗示自己希望两个儿子愚钝顽劣远离政治的想法,如今出现一个如此深谙治国之道的儿媳,她当然无法接受。只是李世民没有想到,自己拒绝了她那留下莫迟的提议,却叫她做出了更极端的事情来。叫李世民欣慰的,是李恪在处理这件事上的时候颇识大体,他最终选择了独自离开,对莫迟隐瞒了事情的真相,对杨妃做出了让步。虽然李世民没有向李恪求证过,但是看李恪的反应,很容易就能想到,他是知道母亲对莫迟做了什么事,才选择丢下新婚不久的王妃,独自返回安州的。以叶芝和李恪的交情,对莫迟隐瞒她生病原委非常简单,李世民自己也试着问了问,确信这一切内情,莫迟都茫然不知。如此一来,更坚定了他的想法:他要在杨晏筠再次对心生恶念之前安置好莫迟,只要莫迟住进了凝云阁,就不怕她再遇到什么危险。至于杨晏筠的事情要如何处理,就和小辈们无关了……想到这里,李世民眯起了一双锐利的鹰目。可惜,这位睿智过人的皇帝、难得心思柔软的为儿女考量,却怎么也想不到,他所以为的“真相”,其实正是他想要置于羽翼下保护的儿媳所布下的一个给他看的局。比起莫迟那边安然度过危机,李恪这边就没这么轻松了。他一离开长安,就打算星夜兼程,拼命赶路,打算以最快的速度返回安州。因他之前一度被撤职,以至于安州官场上这个新年人心浮动,他非得尽快回去掌握局面不可。李恪这个安州都督官复原职,权万纪、令狐平、崔执及唐观这些府中幕僚,自然也要跟着李恪一起赶回安州。令狐平三人早在长安就因莫迟的事情而有所预感,如今李恪果然复职,他们三个也松了口气,虽然三人都是文弱书生,骑术实在不佳,此时也配合李恪拼命赶路,希望能够在安州做出一些成绩来。但是李恪的恩师权万纪毕竟上了些年纪,精力和体力都同年轻人不能相比,经不起这般车马劳顿,他自从上次和李恪谈话之后,本就已经失望透顶,加上李世民一度因李恪的不成器而迁怒于他,更让这位忠直的长史心寒不已。这次李恪考虑到他的身体,特意放慢了行进的速度,还时常来探视他的情况,这份关心与体贴,终于叫权万纪心里有了一丝暖意。可是经过这次风波之后,权万纪显得谨慎了许多,就是李恪这样主动找他讨论回安州之后的事情,他也显得有些心不在焉。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