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明末达人秀》转载请注明来源:星月书吧51xingyue.com
飞了起来,神游天外,想起了关于他毕自严的记载,尤其是擅长之处。
仅就经济理财之能,堪比周总理
“崇祯”清楚地记得,对于毕自肃的印象极为深刻,历史上,朱由检登基之后,面对大明朝的这个财政烂摊子,魏忠贤将国库掏空,要不是有毕自严这个极有“才干”的户部尚书,朱由检将会更加缺钱,或许财政早就崩溃了。
回顾历史,不难发现,朱由检非常缺钱的时候,就是在毕自严死去不久。
接任户部之时,朝廷还是处于每年一百三十万两白银的赤字之下,但在他的努力之下,想尽一切手段,尽量减轻百姓的负担,进行开源节流,硬生生的拯救了大明王朝的财政,予以了缓解,税赋有所增加,财政出现了复苏迹象,宛若奇迹一般
最为关键的是,在他的精心策划之下,由于粮饷供应及时,为挫败鞑子兵围京城的意图,提供了后勤保障,功劳丝毫不比那些勤王的将领少多少
黄猪皮第一次入关,兵围京城,天下兵马四十余万,云集在京城四周,自然而然地,不难想象,当时的粮草供应就成了最为重要的事情,也是最能体现毕自严的“才干”。
连续月余,目不交睫,衣不解带,昼夜不停地处理后勤供应事务,几乎事事都是亲力亲为,手批口答地处理诸多事务。
可以毫不夸张地讲,如果没有毕自严这个户部尚书,为各路大军的后勤部长,恐怕那些勤王兵早就自乱阵脚,因为粮饷供应的事情。
思绪翻飞之时,崇祯那平静的神情之下,漆黑的眸子里闪烁着点点光芒,愈发觉得,毕自严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,简直就是当代的周总理
当然,除了在外交方面,两人几乎是别无二致,同样具有经济之才,也懂得军事,可谓是多才之人,武能保家卫国,守一方之土,文能兼济天下,乃是明末不可多得能臣干吏。
最为关键的是,他和袁可立一样,到了这个时候,已经无心于党争,更加在意国家的利益,属于中立的官员。
担任天津巡抚之时,与登莱巡抚袁可立遥相呼应,形成掎角之势,守卫了京师大门。
“而且,皇上,微臣以为,以大明目前的国力来讲,财政只是得到了缓解,不仅林丹汗索要的市赏不能给,就连其他部落也要全部除去。”
“还有,朝廷对待进贡的使团也要有所改变,所赏赐的财物价值,决不能超过他们进贡之物。”
“以及那些使团的沿途花费,也不能再由朝廷承担,当地衙门不再负责接送,只需查验即可。不然的话,对于过往的道、州、府来讲,也太劳民伤财了,成了当地的一大负担。”
崇祯听得非常认真,连连点头,即便毕自严不说,他也有这种打算,也知道明朝时的朝贡,藩属国所谓的觐见,他们进贡的货物与所得到的赏赐相比,绝对是物超所值。
一般情况下,后者往往是前者的数倍、数十倍不止
因此,明朝时所谓的万国来朝,不过是在到处撒钱,花钱买来的一种假象,那些藩属国不是因为天朝国威使然,才慕名而来,进行朝贺,而是双眼盯上了事过之后的一笔重重赏赐。
很显然,洋洋洒洒的一番话,毕自严说得很是过瘾,就在这个时候,崇祯却兀自的问道:“毕尚书,关于你所讲的这些,朕何尝又不明白”
“不管是市赏,还是进贡之时的赏赐,都是朝廷的一种拉拢手段,安抚和稳住那些化为之民。若是统统取消的话,很有可能使得他们强烈反弹,再出现第二个、第三个建奴。”
“遥想当初,迫于朝廷的财政压力使然,不得不减少化外之民的进贡次数和间隔年限,结果却是,使得边境不稳定,蒙古等部落袭扰我国边境,烧杀掳掠。”
第一百六十二章互市
很显然,毕自严早就想到了这一点,预料到会有类似的问题,面对崇祯的突然发问,他是对答如流,没有丝毫的紧张与急迫之感,张口就予以了回应。
“启禀皇上,从察哈尔右翼这些年的表现来看,尤其是三娘子时期,土默特等部落之所以与我朝交好,鲜有侵扰边境,主要原因就是在于,朝廷开放了与其交界的部分互市,让他们尝到了甜头,有利可图。”
“同样的道理,朝廷可以多开放一些互市,主要集中在那些与朝廷较好的部落,让他们从中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,从而进一步分化瓦解蒙古各部落的内部。”
“如此一来,就能弥补他们在市赏与朝贡方面的损失,还能获得更多的利益,边境就能更加的稳定。”
然而,听到这些话,崇祯的神情发生了变化,由一开始的深深认同,变成了现在的又是点头,又是摇头,给人以怪异之感,毕自肃微微一愣,刚想询问什么,刘若宰却站了出来,进行反驳。
“毕大人,下官不是很同意的这种观点。”
说话之间,刘若宰满脸的凝重之色,直直地看着毕自严,看到对方流露出疑惑的模样,进而补充道:“开放互市,并未有您想得那么简单。”
“互市,从汉朝开始,中原就有了与外族通商的先例,到了唐宋,才纳入正规。”
“按理来讲,开放互市,能够进行互通有无,都能够从中获利,本是一件双赢的事情。然而,那些外族获得铜钱之后,并不是为货币使用,而是将其消融,铸造成兵器,反而威胁到边境的稳定。”
“因此,一旦开放互市,短期之内,或许能够达到稳定边境的目的,但时间愈久,获得的铜铁越多,那些外族就会蠢蠢欲动起来,不安于贸易所带来的获利,更加渴望于劫掠所抢来的财物,可谓是一本万利。”
然而,毕自肃并未因为这一番的反驳而有丝毫的慌乱,反而变得愈发镇定起来,偷偷打量了一眼位于上座的崇祯,看到后者一副不置可否的模样,心中就是微微松了一口气。
“刘大人,关于你说的这些,本官又岂能不知”
毕自肃先是反问了一句,身上再次散发出那副从容不迫的气场,再次摆出一副侃侃而谈的模样,进而徐徐说道:“刘大人,你应该知道,从宋朝开始,与外族进行互市,就禁止了以铜钱买马,而是用布匹、茶叶、药材等物为支付,也就是当今的茶马司,因此,也就不存在你所讲的那些问题。”
这个时候,相比于两人的言语争锋,崇祯却想到了更深一层次的问题,如今的大明王朝,由于长久的土地兼并问题,中原的畜牧业遭到严重的破坏,对于耕牛之类的牲畜,非常的短缺,都是继续的东西。
如今之时,在大部分地区,除了那些荒芜的村落,一个村子也没有几头牛,在未来的一段日子里,不难想象,随着土地兼并得到遏制,并予以缓解和解决,还地于民,将会需要大量的耕牛。
否则,大明的农业经济将会停滞下来,达到一种瓶颈
像边境地区,那些游牧民族,或许他们不擅长耕种和劳,但手里掌握着畜牧力量,最不缺的就是牛羊马,只要将其引进关内,开荒的土地就能够大幅度增加。
相应地,在短期之内,随着那些牲畜进入中原,就能收到明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。
毕竟,在这个农业社会里,想要增加收成,除了无法抵抗的气候原因,关键就是在用于耕种的牛马。
有了这些牲畜,固定的劳动力之下,老百姓就能耕种更多的土地,就能够将田地多翻几遍,使得农物拥有一个更加适宜的土壤。
与此同时,崇祯想到了另一个名词,宝钞
就在众人争执不下之时,崇祯笑了,笑得是那么灿烂,又显得是那么突兀,让人有一种诡异之感,更是高声问道:“各位爱卿,你们说,朝廷继续发行宝钞怎么样”
刹那间,书房里的气氛为之一滞,顿时安静了下来,众人一副惊愕的模样,更多的是诧异,大眼瞪小眼,你看看我,我看看你,对于“宝钞”二字,他们并不陌生。
虽然大明宝钞已经被废止了一百多年,正德年间就实际上停止了发行,他们这些人还是记忆犹新,有着很深刻的印象。
这种氛围只是持续了那么一瞬间,最终还是由工部尚书王永光打破了平静,接下来的一番言语,将他的忠厚正直和敢于直谏,体现的淋漓尽致。
“皇上,此事万万不可,发行宝钞,虽然有利于一时的使用,减少铜铁的使用与消耗,但是,却于国有大害啊”
“由于宝钞的纸质太差,极易于损毁,难以长久使用,而且,宝钞只发不收,既不能回收,又不分界,致使天下流通的宝钞越来越多,泛滥成灾,贬值极快,很难获得百姓的认可。”
然而,听到这些近乎于一口否决的话语,崇祯不仅没有动怒,生气,反而露出了一丝欣慰,笑得愈发地灿烂起来,看得众人心中直发毛,有一种不好的感觉,王永光刚要在说什么,再进行争取一下,却被崇祯笑着给打断了。
“王尚书,不要这么着急嘛,宝钞并不是一无是处,没有你说得那么不堪,如果将其予以改进,不仅能够回收,还能将其兑换成实际的银钱,并将其制工艺提高,年年更新,那样还不行吗”
“那那那当然好了”
几乎是一种条件反射,近乎于喃喃地回了一句,王永光将后面的话语全都咽了回去,一时不知道该如何反驳又该说些什么
这个时候,户部尚书毕自严再次站了出来,沉吟了一下,随即接话道:“嗯皇上,如果等值发行宝钞,并能够回收旧钞,那当然就好了。如此一来,就能减轻百姓的一些负担,不必再支付火耗银钱,溶解散碎银子,将其铸成银锭的花销。”
紧接着,毕自严的语气一变,变得凝重了许多,脸上的神色更是郑重无比。
第一百六十三章务实的帝王
“可是,皇上,要想发行宝钞,并获得天下人的认可,绝非是轻易之事。首先,即便是宝钞能够回收,能够以旧换新,但必须建立许多像钱庄这样的店铺,以便百姓能够随时换取,自由兑换。”
“其次,就是每一个像钱庄类似的店铺,必须保证储藏有足够的现银,能够真正的实现将宝钞兑换成银两,如此才能取信于民,并长久持续下去。”
“最后,也是最重要、最为关键的一点,建立这么多的店铺,肯定也要辅以相应的人手,自然而然地,也要给予这些人薪俸,如此一来,将会加大朝廷的财政压力。否则,难保他们不会监守自盗。”
有着现代人的灵魂,虽然只是一个历史学家,“崇祯”怎么会被这一点问题难道呢
所谓类似于钱庄的店铺,就是现代的银行,而宝钞就是纸币,尽管不知道银行的具体运营方式,但也知道他们的一些获利方法,比如最简单、也是最基本的方法,借贷
只要钱庄盈利,就不存在增加朝廷财政压力的问题,反而能够增加国家的收入。
“嗯这样吧,王尚书,毕尚书,关于宝钞的事情,就让朕好好想想,你们回去也思谋一下,将其完善,既能方便于民,也不给朝廷带来财政压力。”
“是,皇上,微臣遵旨”
看到两人并不认可宝钞,一副在应付自己的模样,崇祯并不灰心,也不气馁,反而更加坚定了发行宝钞的想法。
毕竟,一旦发行宝钞,并将其广泛应用,将会大大的减轻老百姓的负担,火耗只是其中的一部分,而许多的贪污和横征暴敛,就是源于征税所要的现银。
因为,百姓上缴的赋税,绝大多数都是散碎银子,肯定不能将其直接上缴朝廷,而是要铸造成银锭,中间就有一定的损耗,如此就有了火耗一说。
相应地,也就有了火耗税
使用宝钞,那就不一样了,就不存在火耗的问题,自然而然地,由其演变而来的各种杂税也就不存在,百姓要上缴的税银也就少很多。
毕竟,按照大明律,朝廷规定的法度,上缴十两的税赋,还要多交两到三两的火耗。
“那个那个皇上,关于开放互市的事情呢”
听到毕自严的询问,崇祯的眼前一亮,并未予以回答,而是心中暗想,如果发行爆炒的话,可以在那些茶马司先行推广,进行应用,就可以结束那些互市最为原始的通商方式,以物易物。
有了宝钞这个纸币,为交易媒介,就能大幅度杜绝铜铁流入那些外族。
崇祯的脑海里只是闪过这些念头,很快就回道:“嗯开放互市,当然可以,但必须细化其中的一些准则,朝廷必须从其中抽取一定的赋税。”
这一刻,相比于浓浓的复杂之色,更多的是错愕,尤其是看着崇祯嘴角噙着的那一抹笑意,众人都有一种感觉,皇上不像皇上,更像一个极尽逐利之能事的奸商
雁过拔毛,若无利益,朝廷若是不能从中获得好处,绝不会做那种利人之事。
不过,崇祯身上散发着的那种铜臭味道,在场之人不仅不反感和厌恶,反而还很赞赏,眸子中更是点点毫光,闪烁不定。
这些最起码说明一点,皇上是一个极为务实的君王,相比于那些“千邦来贺、万国来朝”所带来的盛况,由此带来的美名,皇上更加的在乎,大明王朝有没有获得实实在在的好处,而不是打肿脸充胖子一般的炫耀。
对于一个国家而言,对于他们这些
一掌擎天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星月书吧51xingyue.com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