猜忌与疑心,还有那些官员的推波助澜,火上浇油。
所以,经历过一件件的事情之后,武将认清了事实,满身的热血渐渐冷却,观念悄然的也发生转变,不再那么死忠,不再是以身殉国为荣。
最为关键的是,武将的地位大幅度下滑,远远比不上同阶的文官,还要受那些阉人的气。
翻开明末的历史不难发现,不乏拥有力挽狂澜能力的文臣武将,然而,他们的才能不仅让敌人忌惮,还有朝堂上的那些同僚嫉妒,以及一个帝王根深蒂固的观念,功高震主。
这一切的一切,早就注定了他们的遭遇与悲惨下场,才能很难得到尽情地施展,几乎是不可能,即便他们拥有一颗赤子之心,对朝廷非常的忠心。
出头的椽子先烂,不外如此
所以,在末期的时候,很少看到武将以身殉国,许多的明军没有反抗,转身就投降了鞑子,或是与起义军同流合污,不只是说没有了良将,而是大明王朝让他们彻底寒了心,让他们的死忠变得没有意义。
当然,还有一点不可否认,那些能征善战并且忠心的武将,差不多都被崇祯坑死了。
贾亦韬满脸的阴霾之色,脑海里的这些念头相继涌出,挥之不去,暗暗咬牙,坚毅地说道:“中兴大明王朝,就从清除党争开始,绝不会让那些忠臣名将的悲惨下场重演,我贾亦韬要改变这一切。”
第三十九章稳定辽东之策
黄府,书房之中。
黄立极与张瑞图相对而坐,一个满脸的轻松之色,一个忧心忡忡的样子,屋子里的气氛充满异样之感,谈话的语气更是截然相反,一个轻松愉快,一个充满忧虑。
“阁老,张某实在想不通,如今这个时候,你怎么就辞归了呢先不说同僚需要你主持局面,与那些东林党分庭抗礼,皇上也没有追究过往的意思,你怎么还要请求辞归,告老还乡呢”
“呵呵张大人,老朽已经是六旬之人,半截身子都埋到了土里,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与东林党较劲,也不想再参合京城的这潭浑水,能够全身而退,老朽已经是非常满足了。”
黄立极淡然一笑,看到张瑞图还是想不开,又要劝说自己,神色忽然一暗,幽幽地说道:“张大人,你我二人供事这么多年,看在往日的情分上,老朽不得不提醒一下,咱们的这位皇上看似年轻,却像一个老狐狸,行事就有章法,不是那个能够随便糊弄的先皇。”
“而且,从今天的早朝来看,虽然没有深究咱们这些人,但意图已经十分明显,细细考量之下,不难发现,东林党的实力越来越强,而咱们这些人却是不断地被打压,双方几乎趋于平衡的状态。”
“阁老,你的意思是”张瑞图心中一紧,有一种不好的感觉,艰难的问道。
“张大人,老朽还是那个意思,趁着皇上现在还有很大的耐心,没有流露出赶尽杀绝之意,赶紧急流勇退,从京城的这个泥沼中抽身而出。”
黄立极说得极为恳请,神色已经凝重了起来,整个忽然变得超脱起来,进而补充道:“不管是一朝天子一朝臣,还是对魏党一系的清算,皇上都不可能的轻易放过咱们这些人,还不如主动请辞,腾出一些位置,好让皇上安排人,这样做的话,最起码能够博得皇上一个好感,不至于要咱们的身家性命。”
张瑞图不是愚鲁之人,仅仅比黄立极小两岁,今年已经五十八了,不管是形势所迫,还是想颐养天年,安度晚生,都使得他不得不接受黄立极的建议。
“谢啦,阁老,在下明白了,回去之后,就书写奏折,再次向皇上乞归。”
数日后,乾清宫之中,贾亦韬正在招待一名名臣儒将,满脸的兴奋之色,颇有踌躇满志之意,两人分君臣落座,显得很是亲近。
“孙爱卿,你在辽东经略那么多年,想必一定对建奴极为了解,以你之见,朝廷应该采用何策,方能稳住辽东局势,遏制住黄猪皮的进攻态势”
贾亦韬的对面不是别人,正是赫赫有名的孙承宗。
“启禀皇上,以老臣之见,要想稳定辽东局势,唯有以守代攻,步步为营,巩固朝廷在辽东的统治,以固有的城池为基点,不断地建立防御工事,向北逐渐延伸,如此徐徐图之之下,定能平复辽东之患,灭了建奴政权。”
“你的根据是什么呢朝廷为什么不能主动出击,在最短的时间里,消灭后金,收复北方失地”尽管心中认可孙传庭的做法,听得频频点头,贾亦韬还是忍不住地如此连连问了两句。
“启禀皇上,老臣的依据有二。其一,朝廷的军队虽多,在辽东拥有数十万之众,但军队的编制极为混乱,士兵的素质也是参差不齐,战斗力远远不能与建奴的骑兵相比。”
“其二,我朝军队的优势在于守城,并不擅长野战,而建奴正好是恰恰相反,以己之长克敌之短,方是用兵之策。”
与此同时,贾亦韬的脑海里浮现出了关于孙承宗的种种信息,尤其是在辽东的所所为,为了抵御建奴,所做出的一系列改革,随之适时地插话道:“孙爱卿,既然朝廷的军队混乱,战斗力不强,上任之后,督师辽东,朕希望你能够整治军纪,打造出朝廷的精锐部队,无惧于建奴的骑兵。”
尽管早就听说了一些消息,被召入京,被皇上重新启用,将会被委任为蓟辽督师,但亲耳听到,孙承宗还是忍不住地一阵激动,这时,似乎想到了什么,神色一敛,郑重地说道:“皇上,老臣有一事请求,还望圣上准允,”
“哦什么事情”贾亦韬的眉梢微微上扬,转瞬又恢复了正常。
“启禀皇上,辽东的局势非常的微妙,单单靠一个毛文龙,驻扎在东江镇,并不能完全牵制住建奴,黄猪皮依旧会率兵袭扰宁锦一带,所以,为了保持一种平衡,能够抵御的了建奴的铁骑,老臣请求,为辽东的军队装备大量的火器,如此才能缩减双方的战斗力差距。”
“稳扎稳打之下,不断地向北发展,蚕食建奴侵占的土地,老臣可以保证,整个辽东将会再次归入朝廷的统治之下,再无鞑子的军队,兵锋可以直至建州,后金的老巢。”
“要想实现这个意图,稳步经营辽东,绝非是一人之力能够完成。”
贾亦韬赞叹了一句,那略带青色的面孔流露出淡淡的轻松之意,不住地点头,进而又问道:“孙爱卿,你想要什么样的人为助手”
很显然,孙承宗早就有了准备,心里有了合适的人选,脱口回道:“诚如皇上所言,平复辽东之患,绝非一人之力能够做到的,而督师辽东,老臣做得应该是把控大局,整合各方势力,同仇敌忾,消灭来犯之敌,至于具体的事宜,还要辽东巡抚和登莱巡抚来操,相互配合。”
“依老臣之见,朝廷任命的辽东巡抚袁崇焕,可堪大用,正好可以为老臣的一大臂力;至于登莱巡抚,老臣以为,没有人比赋闲在家的袁可立更合适。”
“不管是袁崇焕,还是袁可立,他们都对辽东的形势极为了解,深知建奴军队的打仗习性。前者可为经营辽东之人,稳健巩固朝廷在辽东的疆土;后者可以最为一支援军,驻扎于登莱,一旦建奴大举进犯边塞,就可以从海上进行支援,策应辽东的军队。”
贾亦韬虽然没有领军打仗的能力,更不是一名军人,但为一个显著的历史学家,尤其是对明史著有研究,还是有一些战略眼光,并知道孙承宗这样做是对的。
天启年间,孙承宗经略辽东之时,后金之所以被压制的死死地,被遏制住发展势头,就是形成了这种格局,明朝占尽了优势。
毛文龙镇守于东江镇的皮岛,时刻威胁着努尔哈赤的老巢,使得建奴无法远征;袁崇焕固守于宁锦防线,不断地加固防御能力;袁可立在登莱遥相呼应,时刻都可以从海上进行支援;而孙承宗,就是协调各方,维持一种平衡的局面,统领这些干臣名将。
同时,贾亦韬也清醒的知道,崇祯继位之后,辽东的局势之所以时空,急转直下,毛文龙被杀只是一方面,主要还是袁崇焕不具备统御全局的能力,没有孙承宗驾驭诸将的能力,缺乏一种大局的战略眼光。
第四十章贾亦韬的要求
当然,袁崇焕加固宁锦防线,以辽治辽、以辽御辽的观点都没有错,只是欠缺驾驭全局的能力。还缺少一种豁达的胸怀,不像孙承宗那般容人,宽宏大量。
翻开历史,不难发现,袁崇焕督师辽东之后,都在凭着个人的好恶用将,军中几乎听不到其他的声音,没有孙承宗的那种兼听则明,采用诸将建议最好的那一个建议。
而且,像毛文龙这些人,无论是军功,还是资历,亦或是在辽东的威望,丝毫不输于袁崇焕,隐隐还略胜一筹,强势之下,袁崇焕又怎么可能驾驭得了这些人
还有袁可立,明明与毛文龙不合,知道后者开始权大自傲,很难约束,但袁可立依旧会从大局出发,该支援的时候就支援,该向朝廷请功的时候,一点不会扣毛文龙的功劳。
袁崇焕倒好,上任没多久,就将不服管束的毛文龙弄死,一时间,使得辽东的将领闹得人心惶惶,有一种兔死狐悲之感。
杀一个毛文龙没什么,但所代表的意义却非同一般,一个总兵就那么死了,还是立功无数,对抵御建奴有很大贡献,毛文龙就被那么一刀砍了,那些辽东将领怎么可能有安全感
如此种种,在辽东埋下了许多隐患,最终打破了辽东相对稳定的局面,否则,亦不会出现后来的种种,使得皇太极打进了关内,兵临北京城。
从某种程度来讲,袁崇焕死得并不冤枉,崇祯也有责任,如果直接启用孙承宗,恢复蓟辽督师一职,也不会有后来的种种,使得辽东的形势急转直下。
袁崇焕之后,孙承宗继任蓟辽督师,很快就稳定了大局,足以说明这一点,就当时的情况而言,整个大明王朝,没有孙承宗更能胜任这个职位。
越高的职位,个人的专业才能就越弱化,更加考验一个人综合能力,不外如此
贾亦韬摇了摇头,将脑海里的这些念头暂时放下,随手抄过两本奏折,递给孙承宗的同时,缓缓说道:“孙爱卿,实不相瞒,在你来之前,朕就有过重新启用袁可立的想法,奈何袁可立以种种理由推脱,就是不肯入京述职。”
孙承宗明显楞了一下,接过奏折的双手更是微微一顿,没有立即予以回应,而是快速展读起来,贾亦韬的声音再次响起,询问道:“孙爱卿,你可知道其中的原因,袁可立为何不愿意入京述职”
一目十行,飞速浏览,不过是十几个呼吸的时间,孙承宗就已经看完了两本奏折,听到贾亦韬的询问,犹豫了起来,明显有什么难言之隐,一副欲言又止的样子。
“孙爱卿,有话尽管直言,不管是你,还是袁可立,朕都没有其他的意思,只想尽快稳住辽东的局势,让合适的人补上合适的位置。”
斑白的头发,爬满皱纹的面庞,述说孙承宗苍老的同时,时刻提醒着这位老者已经六十五岁的高龄,也表明孙承宗经历了世事沧桑,阅历丰富。
双眼微眯,孙承宗认真地观察着贾亦韬,留意着这位年轻皇帝的言行举止,神情变化,所流露出的一些东西,看到对方不像是在假,真的是想用袁可立。
这一刻,孙承宗的心里很是复杂,当然知道袁可立的难处,不愿意出山的原因,对于这位曾经的属下,抵御后金时的左膀右臂,并不想打扰他目前的平静生活。
然而,辽东的形势危急,迫在眉睫,和贾亦韬一样,心里非常的希望袁可立出山,坐镇于山东半岛,再现自己经略辽东时的格局,加固和延伸宁锦防线,使得建奴无可乘之机。
尤其是黄猪皮东征朝鲜,使得建奴的东面稳定了下来,毛文龙的牵制效果也就大打折扣。
建奴死了一个努尔哈赤,即位的皇太极却更加危险,不管是谋略,还是勇武,都远胜于他的父亲,从四大贝勒中脱颖而出,夺得汗位,以及一年多来的频频动,足可见一斑。
皇太极比努尔哈赤更难对付
最为关键的是,大明的新君只有十七岁,而皇太极却是三十六岁的老狐狸,正值壮年,又经历过多年的战火洗礼,深受儒家思想和努尔哈赤的熏陶、培养,孙承宗不认为眼前的这位皇帝是皇太极的对手。
尽管新皇表现出了非凡的心智与胆识,不到三个月,就清除了魏忠贤,阉党不断地被打压,但这些还远远不够。
脑海里快速闪过这些念头之时,孙承宗脸上的犹豫之色已经消失不见,取而代之的是无限的感慨,话语里充满沧桑之感。
“皇上,请不要责怪袁可立的不识趣,两次不听宣,以诸多借口推脱,袁将军也有他的难处,也是被逼无奈。如果可以的话,老臣相信,袁将军依旧愿意披甲上阵,为朝廷效忠。”
为一个明史专家,贾亦韬当然知道袁可立的难处和无奈是指什么,但还是明知故问道:“喔孙爱卿,袁将军有什么难处”
“启禀皇上,袁可立和老臣一样,也是两党之争的受害者,不得不从辽东退下来,被罢官夺职,赋闲在家,其中有太多的心酸和无奈,无法用言语向其他人道也。”
“老臣相信,只要予以袁可立一定的信任,不让他再陷入党争的漩涡之中,只需负责对建奴战,袁将军一定愿意
星月书吧【51xingyue.com】第一时间更新《明末达人秀》最新章节。若浏览器显示没有新章节了,请尝试点击右上角↗️或右下角↘️的菜单,退出阅读模式即可,谢谢!